这部长篇纪录片聚焦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士兵通过和平示威和颠覆活动反战的努力。影片主要讲述的是退伍军人的故事,但也提醒平民,士兵们可能像普通平民一样强烈反对战争,而且面临更大的个人风险。作者:史蒂夫·芬威克
陆军飞行员说,他们飞行的“水平超出了最佳水平”,看到了这些英雄在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激烈战斗中为保护地面上的士兵和彼此不惜一切代价的情景。
索马里,东非小国,“黑鹰坠落”之地,被称为“恐怖分子的天堂”。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的无政府状态。近年来索马里海盗活动猖獗,世界为之震惊。 2010年12月,一支五人组成的中国小分队冒着生命危险辗转来到这里。为了探寻索马里海盗的秘密。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才发现事情远比想象中的更加恐怖。物资极度匮乏,通讯完全中断,语言不通。他们还要面对当地的黑帮势力、恐怖分子、嗜血军阀、贪腐官僚。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追踪到了传说中海盗。当海盗和他们的家人面对镜头时,他们大吃一惊…… 世界上第一次有电影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索马里。与可怖的海盗面对面。采访到了政府、警察、军人、监狱、知识分子、海盗家人。用一种低视角、新视角全面观察索马里乱象和海盗的秘密。以当地人、海盗家人、国际社会和索马里政府角度,揭示海盗的矛盾本质,进而升华到列强的利益博弈。再回头反思百年前的中国,以及拥有强大、统一政府的必要性。 这是一部从来没有过的探秘传奇电影。中国人来到了战火纷飞的索马里。当地人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好感,友好、羡慕,五星红旗成为了他们的护身符。尽管这样,他们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他们需要到当地集市上买枪、去买成堆的子弹。在探访海盗的过程中,他们需要与当地黑帮、恐怖分子、嗜血军阀做斗争。多次历经生命危险,他们成功的踏入了海盗的老巢,与传说中的海盗进行平等对话和共进午餐。最终,为大家解开了海盗背后的秘密。这部电影即惊险、探秘、窥私,又具有民族主义。
2018年,两位德国导演偶然在互联网上看到一个标榜“虚拟永生”的网站。这个当时似乎还像个廉价骗局的事情,在短短几年内却已变成社会最前沿的话题,也促成了这部纪录片的诞生。“如果你有机会与去世的亲人交谈,你会接受吗?”这个以往只能被归类在怪力乱神范畴内的问题,在最先进AI技术的支持下,似乎有了可能。本片带领观众深入探访那些利用AI来创建死者化身的商业公司,展示了人们对这一产品的强烈情感需求,也对相关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讨论。无论我们对它抱有什么样的态度,不可否认的是,AI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在让这个世界发生巨大的变化。
1 9 6 4年,在中苏援助下的北越军队大举攻入南越,苏军跨过柏林墙占领西柏林,东西方两大阵营顿时剑拔弩张,核战一触即发。英国政府一边积极备战,一边教导人们怎样应付核打击,无奈普通人既无恰当科学防范知识,对他们而言最简陋的防核设施也似乎太贵。然后核战就爆发了:一颗战术热核弹降落伦敦附近的肯特郡,百万人立即幸福地化为灰烬,活着的人们开始了漫长的人间炼狱。 二战后,英国政府有过三次公然干预BBC(英国广播公司)节目的事件,一次是1954/55年关于氢弹的报道,一次是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还有一次,就是1965年关于彼得·沃金斯的这部电影《战争游戏》。该片本受BBC电视台委托而作,原是为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悲剧二十周年,摄制完成后,却因为其过于真实强大的冲击力、感染力和对英国完全无用的核政策的全面否定,而被政府视为核裁军运动的宣传品,从而干预BBC,先是要求大规模删减,最后干脆下了软禁令,导致该片被一向以开明公正而闻名的BBC禁播达二十年之久。
HBO拍摄的纪录片,采访了10名在伊拉克受到重伤的退役士兵,请他们描述了受到袭击当日的情况,伤残前后的生活并播放了恐怖袭击分子发布的相对应的袭击片断。影片重点在于真实的表现了伊战美国士兵的伤残的情况,单方面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关注的是士兵的生活及战后的后遗症等。
Since the uprising of a pro-Russian insurgency in eastern Ukraine in 2014, hundreds of women joined the army. Only a few made it to the front line. Filmmaker Masha embeds herself in the war zone to follow the daily life of the three of them.
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60周岁生日。这是全球华人的盛大节日,也是媒体宣传的重大主题。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要求,湖南卫视在坚持已经得到观众欢迎和市场认可的“快乐中国”定位的基础上,将适时推出纪录片《湘江》节目,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本片是由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出资委任电视纪录片导演皮特•戴维斯(Peter Davis)拍摄的一部探讨美国为何在1959-1975年期间发动对越战争,越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美国人民对越战态度转变的纪录片。这是美国本土首次放映直接采访刻画越南平民惨境的影片,片中多次表现了美军将领的种族主义和美国政府对国内人民的无耻欺骗。电影于1974年在法国嘎纳电影节首映,随即便因内容的严重争议性被哥伦比亚公司搁置。制片人波特•施耐德(Bert Schneider)与亨利•兰格(Henry Lange)向哥伦比亚公司买回了版权,并终于1975年通过华纳公司在美国公映。 本片获1974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被提名同年金球奖最佳纪录片。
1949年7月11日下午,高增岳率领的先遣营秘密进入国军占领区,拉开了西北决战的序幕。他们将在敌后连续行军140华里,炎热、干渴、随时可能出现的敌情,他们踏上的是一段艰难的征程。罗局镇,关中国军守备要点,也是高增岳部队的目的地。面对国军“羊拉屎”阵型的层层布防,他们能否成功穿插到位、夺取目标,将是此次战役成败的关键。在强家沟、罗局镇、眉县火车站构成的渭河以北一段狭长地域上,十余万国军部队拼死突围,企图夺回唯一的逃生道路。高增岳和他的战友们面对四面八方的危险,抵御着数倍于己的敌军。经过反复争夺,双方的焦点集中在了塬上台地高王寺战场上,在连续作战的疲惫与缺乏重武器支持的劣势中,高增岳毅然率部向国军永备工事展开了最后的进攻……